“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庄文颖:用半世纪为我(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众人的印象中,庄文颖低调、无私、勤勉、谦逊,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中科院微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石硕说,“庄先生每天工作从早上到晚
在众人的印象中,庄文颖低调、无私、勤勉、谦逊,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中科院微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石硕说,“庄先生每天工作从早上到晚上,中午从不休息,真正在给年轻研究人员做垂范。”
庄文颖觉得,这是对前辈科研精神的传承。庄文颖的父亲庄巧生是我国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人成就了“一门两院士”的佳话。庄巧生小时家境贫寒,锻造了他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感染了庄文颖,并在她身上得以延续。
除了父亲,庄文颖的研究生导师余永年也对她影响颇深。“我的导师虽然不是院士,但他是我心目中永远的院士。他外表看起来是温文尔雅的学者,但做起事情来思路清晰,有魄力。” 庄文颖出国深造前,是导师课题组的“一把手”。尽管当时余永年正值用人之际,但为了微生物所和真菌学学科发展,他积极支持庄文颖出国深造。“老师无私的精神,至今让我感动。”
2010年前后,余永年身患癌症,他不顾病魔缠身,主持编纂了《中国菌物学100年》,以惊人的毅力承担了艰难而繁琐的组稿工作。“我的导师有‘想做就一定做成'的决心,并付诸行动。”2014年余永年辞世,庄文颖承担了该书的校对工作,协助完成导师的遗愿,该书于2015年出版。
■对话
庄文颖:我是“铺垫”,未来会不断有人发现新的真菌类群
新京报:你研究真菌时,我国真菌学存在哪些空白?你做了哪些工作?
庄文颖:我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先生过世后,他曾经研究的类群之一(盘菌)无人接替。但那个类群的研究空间大,需要深入探讨,因此微生物所真菌研究室决定让我出国深造,并在前人基础上继续开展工作。
中国幅员辽阔,真菌资源丰富,我当时想出国学成后,要把前人的工作接替下去,为祖国真菌学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新京报:通过研究,你发现了肉座菌科的很多新种,丰富了对真菌物种多样性的认知。可以介绍一下这段经历吗?
庄文颖:近年来,我和团队对肉座菌科真菌进行了研究,这是真菌的重要类群之一,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培养,少数种类已被人类利用。我国早期对它的研究较少,存在深入探讨的空间和潜力,于是选择了肉座菌科作为研究对象。
从事任何一项研究,只有充分了解前人的工作基础,才能有新的发现,未来,还会有人不断发现新的分类群,这是一个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并非终点。我愿意把我们的发现写在书或者文章里面,其他人看到就不会重复研究,而是会在我们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我是一个“铺垫”,使后来者在我工作的基础上有更多更好的新发现。
新京报:你对于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庄文颖:首先是爱科学、敬业,如果不爱你所从事的研究,就很难出成果。其次要实事求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如实反映自然界的存在状况,不添加主观想法。年轻人一旦确定了研究方向,就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当然也要注意正确的研究方法,如不得法,研究进展会比较缓慢。
■人物简介
庄文颖,真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她从事真菌学研究46年,侧重于子囊菌资源、物种多样性、分子系统学与可利用性评价的综合研究。
她发表真菌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澄清了部分类群的分类地位和命名问题;将经典与现代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审视部分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完善了现行分类系统;开展我国区域性真菌多样性综合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增强我国真菌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实习生 王苗苗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
文章来源:《中国真菌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zjxzzqks.cn/zonghexinwen/2021/112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