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学杂志实习论文(真菌小论文)(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经受高压和辐射的折磨 日本神奈川大学的学者发现,水熊虫能够应对极高的压力,而其他大多数动物在相同情况下则会被压成肉饼。2007年,数以千计的
3、经受高压和辐射的折磨
日本神奈川大学的学者发现,水熊虫能够应对极高的压力,而其他大多数动物在相同情况下则会被压成肉饼。2007年,数以千计的水熊虫被装入卫星并发射进太空。在卫星被收回地球后,科学家检查了它们,发现经历电离辐射后很多也都活了下来。一些雌性虫子甚至还在太空中产了,那新出生的虫子也很健康。
4、水熊虫的神奇之谜
极热,极寒,辐射和高压,所有这些恶劣条件有一个共性:破坏DNA和水熊虫的细胞结构。寒与热均可导致蛋白质的分解、粘连并停止工作;辐射会撕裂DNA和其他重要的生命分子;高压则会硬化包裹细胞的脂肪质细胞膜。举例来讲,把虫子变干燥和用辐射照射都会破坏水熊虫的DNA。
水熊虫用相似的方法就可以应对这两种条件,通过制造抗氧化剂保护并修复被损伤的DNA。此外,如果水熊虫保持在脱水深眠状态较长时间,它的DNA就会被破坏掉,但是在苏醒后,它又能够快速修复损伤。水熊虫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5亿个年头,神奇的生存本领让它们遍布整个星球。
五:水熊虫的分类
1851年杜雅尔丹(Dujardin)认为缓步动物是一种原本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这是缓步动物的分类的第一步。1907-1909年Murray在不列颠-南极探险中收集到多种缓步动物的样本。使得缓步动物的种类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到了25种。1928年图灵(Turing)为缓步动物建立了一个新目。
1929年根据当时组织学的证据人们将它划为节肢动物下的纲。到了1953年,人们终于可以有技术基础去测量缓步动物正常和隐生状态下的氧气消耗量。1968年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缓步动物的储存细胞。1972年拉马佐蒂的专著第二版出版,列举了413种缓步动物。缓步动物门可分为:
异缓步纲:如水熊虫
真缓步纲:如缓步虫
中缓步纲
六:水熊虫的生活环境
在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电镜观察水熊虫,水熊虫在干燥状态或环境恶化时,身体会缩成圆桶形自动脱水静静地忍耐蛰伏(隐生现象),此时会展现惊人的耐力。生命力超强,能在冷冻、水煮、风干的状态下存活,甚至能在真空(vacuum)中或者放射性射线(Radioactiveray)下存活。原文地址:http://www.yi2.net/article/201608/13355.html
七:水熊虫的生存能力
1、水熊虫无处不在
水熊虫实际上看起来像多腿、可爱又笨拙的小熊。有记录的水熊虫种类大约900种,它们很小,体长一般在1毫米左右。它们的生活范围极广,似乎在哪儿都能找到这类动物的身影。它们生活在每一个大陆,从你家的后院到几乎没有人类足迹的南极洲,从最深的海洋到最热的沙漠,甚至是在喜马拉雅山脉的顶部(6000米以上)。
2、极端环境下生存
由于脱水,水熊虫能够应付各种极端的生活环境。它们可以承受150℃的高温、零下271℃的低温、600兆帕的高压(相当于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的水压的6倍)、5.7万伦琴的x射线辐射,也能忍耐严重缺水和高浓度的盐分,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生命力最强的动物。
故科学家们乐此不疲地关注着这类动物,因为它们成为太空实验的最佳动物。为了研究动物是否可以生存在太空的恶劣环境下,科学家们精心地挑选着可以参加太空实验的动物。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上有动物能够在太空恶劣环境下生存,缓步类动物应当是首选。
为了试验缓步类动物的太空生存能力,他们将水熊虫和它们的放在欧洲航天局2007年9月发射的光子—3无人太空实验舱上,暴露在开放的太空环境(真空、太阳紫外线、宇宙射线辐射)下。在实验中,他们将“水熊虫”分为两组,一组样本不受到太阳辐射,研究真空对它们的影响;另一组受真空和太阳辐射的双重作用。
尽管它们体型微小,却很难死掉。它们能够承受极其恶劣的环境,不管是接近绝对零度的极端寒冷的温度(-273℃)还是超过水沸腾的温度(151℃)。有研究显示,水熊虫可以在绝对干燥环境中生存1到10年之久。
2013年,欧洲宇航局曾利用无人宇宙飞船,将这种古怪又强悍的生物送入太空,进行长达10天的太空之旅,但科学家并不是让它们待在太空舱的内部,而是直接将它们暴露在舱外,置于太空辐射和低温环境中,从而测试它们的生命力。
这些水熊虫在太空10天后返回地面,科研人员对它们的状态进行了检测。结果水熊虫的生命力令人震惊,第一组的水熊虫在太空环境中都生活得很好,与在地面上没有多大区别,说明这些“水熊虫”可以抵御太空的真空和低温环境。但是,另一组中,真空和太阳辐射的双重作用,对这些“水熊虫”却是致命的打击,所有的幼虫都没有孵化出来。
文章来源:《中国真菌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zjxzzqks.cn/zonghexinwen/2022/1209/494.html
上一篇:如何进行鸡枞菌栽培
下一篇:真菌学杂志论文前言(真菌学期刊)